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人大知识>详细内容

人大知识

新中国的曙光 ——浅谈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的历史地位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03 17:10 浏览次数: 【字体:

 【晋中市左权县人大常委会  霍彦明1941年7月7日至8月15日,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在辽县(今左权县)桐峪镇胜利召开,会议期间,《新华日报》、冀南银行等单位向临参会成立敬献了锦旗,上面写着“新中国的曙光”六个大字,可以说这六个字高度概括了“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也是当时全边区人民及社会各界对临参会的评价。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课题,新时代,加强对这段光辉历程的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参议会”的演进与“三三制”的提出

追本溯源“参议会”一词源于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临时参议院,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被国会取而代之,实行独裁统治。北洋政府以“再造共和”为借口,重新建立“临时参议院”,但事实上仍实行军阀独裁统治。国民党执法后,提出在市县设参议会。分别于1928年7月、9月公布了《特别市组织法》、《县组织法》,规定市县设参议会。1932年和1934年又两次公布《市参议会组织法》、《县参议会组织法》,但事实上参议会并未设置,仍为独裁统治。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迫切要求南京政府还政于民,厉行民主。1935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1936年,共产党多次向国民党提出政治民主化要求,同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把“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国民党虽然承诺尽快结束训政,实施宪法,但一直拖延、敷衍。

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国民大会,通过真正民主宪法”要求,国民党迫于压力于1938年9月28日,公布《省、市临时参议会组织条例》,决定于1940年11月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至此,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拉开了帷幕。中国共产党决定参加此次运动。中共中央两次向全党发出关于宪政运动的指示,指出:国民党参议会一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决议虽然空洞,但“不失为进步的决议,而且的确反映了全国人民目前的迫切需要。”抗日边区各级党组织根据中央指示,积极参加了民主宪政运动。

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参照国统区省级参议会组织条例召开了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但仍是工农政权性质的参议会。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加强和改善党对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首先提出并阐明了“三三制”政权主张。“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 ,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毛泽东强调:“这种人数的大体上的规定是必要的,否则就不能保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这种人员分配的政策是我们党的真实政策,必须认真执行,不能敷衍塞责。”并明确指出,“在抗战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1940年7月5日,毛泽东在为《新中华报》撰写的纪念抗战爆发三周年的文章《团结到底》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原则,正式向全国公布了党的“三三制”主张。“三三制”的提出,既是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于存在于政权工作中的共产党员完全独占现象的扬弃和超越。

二、晋冀鲁豫边区第一个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

中共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立即响应,于1940年4月11日召开了太行、太岳、冀南地区高级干部会议,贯彻落实“三三制”政权建设,提出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1940年8月1日,冀太联办正式成立,标志着晋冀豫边区由分散开始走向统一,“三三制”政权建设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百团大战基本结束后,冀太联办又召开了“专员县长会议”,进一步部署“三三制”政权建设工作。同时,在辽县(今左权县)泽城村建立了“抗战建国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基层政权建设人才。1941年3月16日,邓小平在冀太联办第二次行政会议上,提出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建议,在抗战四周年时,召开临参会第一次会议。1941年7月7日,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在辽县(今左权县)桐峪镇如期召开。会议期间,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提议,将鲁西33县划入本区,临参会遂更名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会议历时41天,选举产生了边区议会、边区政府和高等法院。至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正式诞生。“三三制”理论在晋冀鲁豫边区率先变为现实,具有里程碑意义。随之,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山东、华中、华南等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纷纷建立,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之新气象。

三、“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是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成功典范

“三三制”可以说是中国民主宪政的一次成功尝试。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孜孜以求的平等选举,全民参政以及党派间的协商合作在共产党领导的晋冀鲁豫根据地获得了实现。共产党推行的这一套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措施,与国民党专政、独裁专制形成了鲜明对照。它虽然在抗日根据地这个小范围适用,但却对整个中国的民主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证明了在中国实行民主的现实性和可行性,这样的民主制度在地方政权的扎根,为日后在全国范围内建成新的民主共和国奠定了地方基础。刘少奇曾说:“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可能是由地方到全国的。”也就是先在根据地实现,然后再把根据地的模式推广到全国,在全国实现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毛泽东指出:“这种政权的模型推广到全国,那时全国就成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种推进民主的思路和做法,一直影响到共产党以后的政策。抗战时期及抗战胜利后,共产党都积极地团结包括国统区在内的民主势力,瓦解国民党的独裁,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以至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一贯坚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与各民主力量团结合作。这与晋冀鲁豫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的实践有着深远的关系。

四、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的成立成为华北乃至全国民主运动的推动机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成立后,在抗日根据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进行了全程报道。1941年7月14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的成立,不仅是敌后民主政治的新成就,而且对全国民主政治来说是一个伟大贡献,同样,也是敌后民主政治的一个新成就。”它将不仅使边区在“民主政治上有进一步的建树”,成为“抗日民主的堡垒”和日益走向模范的抗日根据地,而且还将成为“华北乃至全中国民主运动的推动机”。在它的模范带头作用下,陕甘宁、晋绥、晋察冀等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纷纷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人民从新民主主义国情出发,创建新型国家的第一次完整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在夺取全国政权前进行民主政权建设的一次伟大尝试。为夺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由苏维埃政权向“三三制”民主政权的转变。

五、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1941年7月成立,历经三年来,前后召开了三次大会,于1945年3月宣告结束,正式参议会成立。1945年5月9日,中共中央做出决定,晋冀鲁豫中央局与晋察冀中央局合并为华北局。1948年5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晋冀鲁豫边区与晋察冀边区宣告合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晋察冀边区政府合并,暂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并着手准备建立中国共产党和党外民主人士合作的统一的人民民主政府─华北人民政府。

1948年6月11日,根据中共中央华北局关于成立统一的华北人民政府的建议,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晋察冀边区参议会发出了召开驻会参议员联席会议的通告。指出:“为了适应当前形势需要及响应中共中央华北局之建议,特召开两区参议会驻会参议员联席会议,并向我区建议,迅速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并制定通过代表大会之组织与选举办法,以及其有关大会召开事宜。同时推举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以期我华北联合行政之新的机构提早诞生。”1948年6月26日,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边区参议会驻会参议员联席会议在石家庄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统一的华北人民政府的重要决议。1948年8月5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预备会议,对外称:“石家庄生产工作会议。”8月7日,大会在石家庄电影院正式开幕,历时18天,一致通过了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选出了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了华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是全国性联合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董必武对这次大会的意义做了高度概括:“这次大会将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形。”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是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最高形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是这种最高形式的体现。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最高形式,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就是这种最高形式的体现。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了一次民主政治协商的尝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华北人民政府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

“曙光”是指破晓时的阳光,比喻已经在望的光明前景。晋冀鲁豫边区第一个成立“三三制”参议会,选举产生了第一个“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带动了各根据地“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是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行的一次完整实践。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做了准备,奠定了制度基础,树起了样板。直到1948年9月26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宣告撤销。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政权体制做了探索与实践,可以说,新中国的第一缕曙光是在这里点亮的,将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成立誉为“新中国的曙光”恰如其分,当之无愧。

屹立于太行山上的红色小镇——左权县桐峪镇,是晋冀鲁豫边区临参会成立地,是点亮“新中国曙光”的地方,必将成为人们追寻初心的圣地。

(原载于《山西人大》杂志2021年第七期)

 

 


终审:人大